5月8日,有消息人士透露,中国篮协终于迈出了显著的一步,正式启动了归化球员的规划。篮协向每个球队和地方体育局下发了关于入籍球员管理的通知,仿佛在传达一种新奇的政策,里面竟然提到了一系列高大上的选拔原则:文化认同、血缘优先、总量控制、能力为重等等。这是要用“文化认同”来把球员洗白,还是用“血缘优先”来给自己找亲戚,真让人期待他们接下来的表演。
然而,观察者球圈赵探长对此作了深度剖析,简直让人忍俊不禁。他指出,这个《入籍篮球运动员管理办法》更多地像是一份政策的美好愿景,而不是可操作的现实。协会满以为找个文艺的标题就能吸引运动员,却没想到国籍法早已设置了重重障碍,直接规定中国公民不能双重国籍,归化的运动员必须放弃原籍。这对于那些正在考虑跳槽的球员来说,无疑是个重磅炸弹,多少人想变成中国球员结果发现自己还得揣着旧护照?
再者,在联赛环境下,各俱乐部之间的差异更是如同天壤之别。想象一下,如果某个俱乐部挥舞着资金大旗成功引入归化球员,其他囊中羞涩的俱乐部会承受多大的“心理压力”呢?篮球不是足球,五人制的对抗强度和影响力显然不是所谓的"豪华阵容"所能比拟的。这不仅会让整个联赛的生态遭到破坏,还会让归化球员的引进变得异常艰难。
赵探长还跟一些CBA管理层的人士聊过,有的兴奋得像打了鸡血,但更多的却如同在看一场围棋比赛,完全抓不着策略。这些球队似乎都担心自己会成为“被归化”的大笑话,操作能力和必要性全都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。因此,仅仅发布一份文件怎么够,还得带上一大把详细的政策,不能光出个头,看着热闹不干事。
至于今年亚洲杯能不能看到归化球员加入中国男篮,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,恐怕可能性微乎其微。是否必要是一方面,但能否赶上那也是另一场“马拉松”。看来,无论如何,归化球员的梦似乎还在遥遥无期中徘徊。